作者:管理员 发布时间:2025-08-02 浏览次数 :2
小区楼道看似寻常,却是火灾逃生通道和日常通行的“生命线”。卫生状况直接影响居住安全感和邻里和谐,但该几天扫一次?拖几回?业主和物业常为此争执不休。其实,清洁频率并非一刀切,掌握以下科学方法,矛盾自然化解。
一、分层分级,动态调整清洁节奏
高频区域重点照顾
电梯按钮、门禁把手、楼梯扶手等每日接触点,必须每日消毒+擦拭;地面垃圾清扫至少1次/日,避免烟头纸屑堆积引发隐患。
中频区域周期维护
地面每周湿拖不少于2次,墙角蛛网、消防箱等每月深度清理1次。老旧小区因通风差、积尘快,需增加至每周1次全面除尘。
应急场景立刻响应
疫情/流感高发期,消毒频次升至每日2次;暴雨后楼道带泥水渍、宠物毛发遗留等,需2小时内处理,防止滑倒或异味扩散。
二、权责分明,双向配合效率翻倍
物业要“透明化”操作
在公告栏公示清洁排班表,标注负责人和完成时间;每季度发布消杀记录,让业主看得见成果。服务合同中须细化“每日擦扶手”“每月清管道”等动作描述,避免模糊条款。
业主需“零容忍”陋习
垃圾入桶是底线!尤其厨余垃圾袋扎紧再丢弃,减少渗漏污染。大型杂物(婴儿车、鞋柜)禁止占用消防通道,否则清洁无从下手。
三、成本与效果的平衡艺术
盲目追求“一天三扫”可能推高物业费。建议业委会牵头:
✅ 按楼栋人流量分级管理(高层加倍清洁频次);
✅ 采购洗地机、高温蒸汽设备提升效率;
✅ 设置“清洁日”邀请业主监督,用眼见为实打消疑虑。
结语
楼道清洁的本质是公共责任的投射。业主严于律己、物业精细运营,用“标准共识”代替“互相抱怨”,方能守护方寸之地的体面与安全。
服务热线
手机微信
微信公众号